下顎骨角/下顎骨的結構
下顎骨所包含的升枝(ramus)、下顎骨角(angle)、下顎骨體(body),是下顎骨削骨手術需要雕塑的部位。
下顎骨角/下顎骨與臉型的關聯性
擺脫大餅臉,創造精緻小v臉,下顎骨角不是答案
不論是鵝蛋臉、瓜子臉或是時下流行的小v臉,這樣的臉型輪廓是透過正臉視角來評斷的。在這個視角,下顎骨的哪些部位才是影響臉型的關鍵呢?答案並不是長久以來認定的下顎骨角。
以求診個案為例,取得其頭部的電腦斷層攝影(CT scan),經過運算分析重建其臉部與顏面骨骼的立體影像後,與真實的臉部像片重疊,可以看出可能影響下臉的正面寬度與輪廓(黃色箭頭)的骨骼結構,為升枝(ramus)、下顎骨體(body)、下顎骨角(angle)以及下巴(chin)部位(請參考下顎骨角/下顎骨的結構)。
然而從正臉視角來看,下顎骨角僅隱約可見,並不顯著;也就是說,若下顎骨角本身結構沒有明顯向外突出,那麼決定這個視角的下臉寬度與臉型的主角應該是升枝(ramus)、下顎骨體(body)以及下巴(chin)。當下顎骨升枝(ramus)、下顎骨體(body)以及下巴(chin)左右寬度過大,造成臉型不協調,就形成寬或方的下臉,或俗稱的國字臉;而當左右不等,就形成下臉型不對稱。所以,這三個區域也才是藉由下顎骨削骨手術雕塑小v臉,真正要處理的目標區域。
合宜的下顎輪廓曲線 Jawline ,是臉部年輕化的重要元素
下顎骨角(angle)於下臉型的角色,於臉部斜側45度及側面90度視角才會凸顯出來,這時候下顎骨角與升枝、下顎骨體及下巴形成的轉折,就決定了下臉型從耳下一直延伸到下巴的側臉及斜側臉的輪廓曲線(上圖紅線),稱為下顎輪廓曲線 Jawline。
所以,下顎骨角結構影響的臉型或顏面輪廓,主要在於側臉與斜側臉視角,而在正臉視角,下顎骨角卻顯得不明顯或隱約可見,除非它是向外突出的結構。
因此保有合宜的下顎骨角,並不會因此就無法擁有好看的小v臉。相反的,透過下顎骨體、升枝及下巴的骨骼雕塑,讓正臉精緻化,搭配適度地切除突兀的下顎骨角,但仍保留下顎輪廓曲線一定的優美轉折,才能真正雕塑出緊緻的年輕臉龐。
咬肌(咀嚼肌)與臉型的關聯性
咬肌若不肥厚,「咬肌縮小」對臉型縮小效果不佳
位於下顎骨骼與臉表之間的軟組織(上圖黃色箭頭包圍區域),對下臉的寬度與輪廓也會產生影響,咀嚼肌即是其中主要結構之一。咀嚼肌即是俗稱的咬肌,若能使肥厚的咬肌有效的萎縮變小,也可以達到某種程度使下臉寬度變窄的瘦臉治療;換句話說,若是咬肌本身並不肥厚,那麼不論透過何種治療方式,都無法使肌肉達到顯著的縮小效果,咬肌對臉型寬窄就沒有太大的影響了。
肉毒桿菌素注射無法完全比擬下顎骨削骨手術的效果
上圖可見咬肌所在區域,覆蓋下顎骨的升枝的大部分、下顎骨角及一部分下顎骨體。肉毒桿菌素注射於咬肌的治療,是目前唯一無需透過手術,就可以達到縮小臉型的替代方案。然而肉毒桿菌素注射可以比擬下顎削骨手術的效果嗎?其實不行。
原因如下:
1. 僅適用於咬肌肥厚的患者:注射肉毒桿菌素是希望透過咀嚼肌萎縮來達到效果,這對於咬肌肥厚型的國字臉固然有一定的療效,但若是使用於咬肌本身並不肥厚的患者,則效果非常有限或幾乎無效。
2. 治療範圍較小:淡藍色區域乃下顎削骨手術雕塑之區域,咬肌只涵蓋其中一部份,所以無法完全達到下顎削骨手術的成效。
3. 治療效期短,須持續注射:肉毒桿菌素是作用於肌肉,並非骨頭,無法造成骨質消失;而且不論注射方式、頻率與劑量如何,也無法造成咬肌永久萎縮的效果。一旦停止注射,藥效逐漸消失,而進食的咀嚼動作,會鍛鍊咬肌恢復強度,久而久之咬肌必然會再度肥厚,因此必須持續注射來維持療效。
4. 無法修飾下顎輪廓曲線:對於下顎輪廓曲線 Jawline,肉毒桿菌素注射,並無法修飾或雕塑曲線轉折。
咬肌部分切除術,可以達到輔助的臉型雕塑效果
咬肌部分切除術,也可以搭配下顎削骨手術一起施行,達到更好的下臉型雕塑效果。然而,因肌肉不似骨骼,並沒有穩定之外形,咬肌切除手術應特別注意對稱性與平順性的維持。
下顎骨角/下顎骨削骨手術方式
下顎骨角切除合併下顎骨主體、升枝雕塑
下顎骨角、升枝及主體雕塑手術是改善下臉形的重要步驟。方式為經口內兩側的黏膜切口進入,切除或磨除外凸之下顎骨主體及部分咬肌下方的外皮質骨,減少骨厚度,使下臉頰看起來柔和,合併將突兀的下顎骨角切除,改善側臉突兀的問題 。針對左右不對稱,則施行左右兩側不同的雕塑。
臉頰抽脂/口內取脂肪
案例為一位年輕女性,因為在意臉部呈現嬰兒肥感,顯得下半臉部較寬較短,醫師選擇臉頰抽脂、口內取脂肪以及搭配墊下巴手術,明顯改善她的下半臉部線條。
咬肌部份切除術
注射肉毒桿菌素
注射肉毒桿菌素,使咬肌萎縮,可達到類似的效果,但須定期注射。削骨手術過程,已磨除或切除外凸之下顎骨主體、部分升枝及部分咬肌下方的外皮質骨,或合併咬肌部份切除,術後不需再依靠肉毒桿菌注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