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流的影響
國人到韓國除了旅遊、購物、美食、造訪韓劇景點以外,還有一部份是去接受整形手術,如顏面削骨、正顎手術、鼻整形的治療…等等,而且為數可能不少,我的門診就出現過在韓國手術後,回國尋求後續治療、對術後結果有疑慮或甚至不滿意的諮詢,或是術後拆線的情形。
這部分當然與韓國整形風氣的盛行、韓劇人氣主角或韓國偶像團體的接受整形之說、哈韓或是韓流的影響有密不可分的關係;還有一部份跟台灣整形醫美市場的推波助瀾也有關。商人或是某些醫師,為了迎合需求,紛紛投其所好,什麼都非得加上個「韓式」,來凸顯自己或自家診所有別於其他競爭同業的不同,比如說韓式隆鼻、韓式削骨、韓式微創削骨、韓式V-Line削骨…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名稱,反正只要加上個「韓式」,或想辦法跟韓國扯上邊,沾點關係,然後透過各種行銷手法,更進一步強化這樣的認同感,來贏得更多不便到韓國接受相關治療的客戶或是患者的注意與青睞。
這樣的認同感,其實沒有對錯,只是個人的喜好罷了,但有時過度迷信的結果,也產生了以為韓國的整形醫療手術水平,遠遠超過我國的錯誤印象,其實不然。
臉部比例分析
術前(Before)、術後(After)的比較圖並不是等比例的,當我們試著畫出幾條參考線,不難看出其中端倪。
首先,術前照片的眼睛及雙眼皮都比術後照片來得大,這是第一個不合理的地方。
其次,眉毛高低,術前眉毛比較高。
第三,頭頂高低,也是術前照片較高。
所以,這術前術後的比對照片並沒有呈現真實的狀況,除非這個患者做了削頭骨手術、眼睛縮小術、雙眼皮縮小術…等等,想當然爾,這樣的手術並不合理或是不存在。術前,患者的眼睛與雙眼皮並沒有不協調的地方,沒有理由去縮小眼睛(目前沒有這樣的手術)或是修改雙眼皮的摺痕,削頭骨更是不合理的手術。
接著,讓我們試著來還原真相…
把術前術後的照片分別微調大小,得到的上圖才是比較接近真實情況的術前術後對比,這時候頭頂高度、眉毛高低、眼睛大小、雙眼皮摺痕都差不多等大,這些是沒有接受手術的部位,應該是大致上一樣才對。當然不可否認的,這術前術後的比對照片,的確呈現了大幅度的變化,會讓不少人乍看之下忍不住發出驚艷的讚嘆,但其實在‘激情’過後,我們來看看這位韓國女性到底可能接受了哪些臉部整形手術,哪些地方又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。
1. 鼻整形:鼻子的光影改變了和立體感變好了。
2. 法令紋變淺。
3. 顴骨削骨手術?其實評估這樣的手術效果,理應請患者將頭髮盤起來,才能呈現真正的治療效果,但是比對照片竟是手術前盤起頭髮,手術後照片卻放下頭髮,產生中臉型柔順的假象,掩蓋了顴骨影響臉型的評估依據。
4. 下顎削骨手術及下巴截骨整形:下巴長度縮短,讓整個臉長度變短,下臉型變得較順而圓潤。
5. 術前照片素顏,有可見斑點,膚色較暗沈;術後上妝,讓膚色呈現光亮,膚質細緻的視覺變化。
6. 表情不同,術前嘴角下垂,術後呈現淡淡的微笑,或許是刻意放術後笑臉照,形成表情條件不同的強烈對比。
7. 中臉的實際長度從眉心到鼻基,沒有縮短,人中也沒有變短,真正有變短的其實是下巴的長度。
8. 有無接受正顎手術?單憑正面照片無法完全確認,但推測應該是正顎手術為主體的效果(延伸閱讀:開心的嘴型)。
也就是說,這樣的照片呈現當然是刻意營造的結果。除了削骨手術以外(3,4),還搭配了其它治療(1,2),然後加上一些其它的輔助(5,6),或許還刻意隱藏了一些不利的視覺感受,又或是刻意營造手術前後條件不同的強烈對比(3,5,6)。而觀賞者在不自覺的情況下,以為這張比對照片的個案,只接受了韓式削骨手術,就產生了鮮明的變化,而且乍看之下,誤以為也把中臉長度縮短了,忽略了顯而易見的不等比例,而產生了韓國整形手術的神乎其技的迷思。
長臉的問題,正顎手術是合理的治療方案
透過上述手術方式,調整出微笑的時候,美觀的牙齦露出量1-2mm,打造出協調的牙齦微笑曲線(consonant gingival smile line)與微笑曲線(consonant smile arc)的動態之美,將笑齦與長臉一併改善,效果不足者可進一步接受下巴截骨整形。
因此,就算中臉實際長度沒有變短,但因為整個臉變短了,臉型還是變的協調好看,而且這樣的手術,也可以順帶的改善唇形及嘴角下垂的問題,這就是正顎手術搭配顏面削骨手術,改變顏面骨位置與比例後,所達到的效果,所以大多數的情況並不需太執著於人中太長或是中臉太長的問題。至於要施行正顎手術與否,或是要下巴截骨整形,或是兩者合併,則需專業醫師的評估與手術當中的進一步微調。
以前還在長庚醫院任職的時候,不少韓國醫師來觀摩我們手術,或擔任我執行手術時的助手工作,為了更清楚學習到手術的經髓;或許在這方面的宣傳不夠,加上韓流的影響,讓國人誤以為韓國在整形手術的水平,尤其是正顎手術或削骨手術的範疇,韓國醫師是勝過我們的錯誤印象,其實並不是的。甚至我也看過在韓國手術後,來找我諮詢的個案,可以輕易看出在某些方面,韓國醫師手術的細緻程度,其實是不夠的,個案自己也有發現這樣的問題,而藉由這個例子的分析,讓大家更瞭解過度的迷思,失去判斷,其實並不是求診者之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