削骨手術、 植體手術與自體植骨
削骨手術
透過截骨、磨骨或植骨手術的技巧,將顏面骨骼(包含顴骨、下顎、下巴、上顎或額骨前方)移位、除去部分骨質、或甚至移植自體其它部位的骨質至所需部位,來加寬、縮窄、加長、縮短、加高、降低或歪斜矯正顏面骨骼,改善臉部骨骼結構,達成臉型及輪廓美化或年輕化的美容手術。
顴骨削骨
顴骨:包含橘色(顴骨主體 body 及 顴骨弓前方 arch)及連接其後的粉紅色(顴骨弓後方 arch)區域,也就是削顴骨手術處理的部位。
延伸閱讀:顴骨內推|顴骨內縮|削顴骨|顴骨削骨
下顎削骨、下巴削骨
下顎及下巴:為上圖裸色區域,是下顎骨削骨手術及下巴削骨手術處理的部位。更進一步說,下顎骨削骨手術處理的部位包含升枝 ramus、下顎骨角 angle、下顎骨體 body,與下巴其實是ㄧ體成型相連在一起(下圖),因此其實要塑造出好看的臉型,尤其是東方人期待的小而窄、小而美的臉型,下顎骨削骨與下巴削骨這兩項手術,大部份時候是需要一起考量與執行的手術。
削骨給人削除、去除骨質的意象,因此常會衍生出手術後是否會導致臉皮鬆弛、老化的疑慮?以削顴骨手術為例,顴骨提供中顏面組織的附著及支撐,把顴骨削掉了,臉不就垮掉了嗎?但其實顴骨削骨手術,是把導致臉型不美觀的過於外凸的結構,改良為美觀內縮的結構,透過整個顴骨弓的向內移動於新位置癒合,因此附著於顴骨上的中顏面組織依舊是附著於其上,自然沒有中顏面組織整個掉下來而垮掉的問題,也就是說,『削顴骨』並非把整個顴骨削掉,而是改良顴骨的外形。削骨手術於醫學英文用語是 “contouring/sculpture”,就是“塑形”的意思,透過外科手術來改善臉部骨骼外形,達成臉型及輪廓美化或年輕化。
而下巴的塑形,常常也會因為「削骨」一詞帶給人錯誤的理解。比如說,下巴已經不夠了(後縮的意思),還能削嗎?或是一提到下巴塑形,就直覺是要墊東西嗎?下列動畫示意為下巴後縮的削骨手術,於頦神經孔下緣 5-6mm 處將下巴骨切開後前移,固定後使下巴骨於新位置癒合,達到改正下巴後縮的效果。
以上僅是下巴削骨的其中一項基本的運用,其它如長下巴、下巴歪斜、寬下巴、方下巴…或合併多項問題,如下巴後縮但合併過長且寬的情況等,就更不是墊下巴所能夠解決的,必須要考慮下巴削骨的治療方式。所以下巴整形,墊下巴不是唯一選項,墊下巴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。下巴削骨或更正確的說下巴截骨整形,與上述顴骨手術相同,重點在於塑形,而不單單是把下巴骨頭除去。
然而,「削骨」已經是廣為流傳的用語,是這類手術的統一用語了,透過這些釐清,當尋求這樣的治療時,應該能對顏面削骨手術有更深入的理解,而不僅是字面的含義所造成的誤導。
植體手術
Facial Implants
泛指應用人工合成材質,常見的如矽膠彈性體(Silicone Elastomer)、Gortex(ePTFE 聚四氟乙烯) 、複合材質卡麥拉(Chimera Composite Facial Implant 內部矽膠彈性體,外包覆薄層 Gortex)、MEDPOR®…等,來修飾局部顏面骨骼的缺陷,以改善臉型的手術,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墊下巴所用的下巴模,或是鼻整形用的鼻模。
矽膠下巴模
Silicone Elastomer Chin Implants
Gortex (ePTFE 聚四氟乙烯)
卡麥拉
Chimera Composite Facial Implan
MEDPOR®
又稱人工骨,正式學名為高密度多孔聚乙烯(polyethylene),屬於一種人工合成性材料,具多孔性,放入人體內之後,組織或血管能夠長進去這些孔洞。目前廣泛用於顏面整型,包括下巴、下顎骨角、顴骨體、鼻溝槽等部位。
自體植骨
Autologous Bone Grafts
相對於人工骨而言,是指取材自身其他部位的骨頭,轉移至需要的部位,比如從下顎骨的冠狀突、升枝、下顎骨體、下顎骨角、下巴、髂骨或甚至是頭蓋骨(頂骨 parietal bone)的外層…等,儘量在不影響供給區的形狀及功能之前提下,取下需要的骨質,然後移轉到需要的部位,比如說下巴、下顎骨體或上顎骨…等,來改善受移植部位的外形,這樣的概念其實和脂肪移植(俗稱的補脂)是相同的,只是移植的材料不同,一種是自身的脂肪,一種是骨質。
在醫學的應用上,自體骨移植的應用早於人工骨,而且範圍不止於顏面骨。